自产业互联网实践者们的朴素“困惑”
通过与部分产业互联网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们进行深入沟通和访谈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公司高层、业务负责人还是it负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困惑。我们梳理了一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敏感话题,并以不同角色所关注的话题的聚集程度进行了一个图表排序,如图一所示。
图1互联网实践者关注的话题
面对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过程中的这些朴素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底层的思考?今天我们将从三个视角为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洞察。
• 产业互联网it平台有哪些特性?
• 产业互联网it平台建设路径有没有规律?
• 产业互联网it平台建设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产业互联网it平台有哪些特性?
应对策略是什么?
一、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特征
///特征1
产业互联网it涉及的技术内涵更丰富(传统it 互联网it 新兴it)
图2 工信部信息技术产业地图
从工信部信息技术产业地图(图二),我们可以发现,与产业互联网相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it技术、互联网it,还包含了一些新型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it技术”。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互联网的丰富内涵。所以我们觉得,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第一特征性就是技术内涵的丰富性。
///特征2
产业互联网it平台具有极强的“定制”属性。
图3 产业互联网平台特点
通过对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服务周期、工作模式、软件复杂度、软件通用性、软件层级、个性化需求、行业要求全方面对比和分析,我们推导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结论1:产业互联网行业属性强,每个板块隔行如隔山,产品基本没有办法做到跨行业复用。
结论2:用户更复杂、个性化需求更高,不愿意将就。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很多是to b,或者从to b再到to c 。不同于个人消费者,企业的需求、惯性、标准化程度要求更具有个性、更复杂。
结论3:it产品通用性更低。 在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里面,基本很难看到百分之百复制的产品平台。它的it产品一定是要去定制或是半成品甚至是具有纯开发的特性。
///特征3
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变化慢于消费互联网,实现方式介于“增量”与“迭代”之间
图4 产业互联网实现方式
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整体变化慢于消费互联网,但是比单体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变化快。它整个平台的实现方式,我们称之为“介于增量和迭代之间”。什么叫增量?什么叫迭代?这里我们通过举例为大家进行简单的讲解。
“什么是增量?”
当我们在画一幅画像时,提前先构思好画面内容,再将它整体的内容进行一块块的划分,然后再一块块的去绘画的这个过程,称为增量实现方式。
“什么是迭代?”
当我们画某幅画时,先画素描,通过描图,再到最后理想画面内容的呈现,在这整个的画图过程中,对它的成品模样是没有完全清晰的概念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迭代实现方式。
这是我们整个it技术实现上的两种策略,增量策略和迭代策略。
那么,消费互联网、单体企业it、产业互联网三者的it实现方式又有什么不同?
▪ 从消费互联网角度来说,以淘宝和天猫为例,它的特征是变化快,所以它的实施策略会更倾向于用迭代的方式,称之为“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会更为高效。
▪ 从单体的企业it来说,它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规范性,因此它更适合增量开发,从一个模块开始再到后续模式的持续拓展。
▪ 从产业互联网来说,它的平台it实现方式是介于增量和迭代之间的一种模式,既会出现增量开发,又会出现迭代开发。
二、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策略
针对以上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特性,我们给出了几个策略。
策略1:it融合团队策略
传统it团队互联网it团队专业服务公司,做到“懂行业” “懂互联网” “懂标杆实践”,打造融合的团队。
策略2:多速it策略
产业互联网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能迭代,又能增量。对于关键的“内核”,比如交易、供应链金融,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增量开发的策略;而对于“外延模块”,比如跟用户的交互,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产品迭代方式,敏捷开发。
策略3:mvp实现策略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的可交付的产品),是产业互联网在整个平台搭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策略。mvp强调先确定可行,然后控制为最小,在这个最小的范围内,向客户交付一个有足够价值感和足够体验的产品,对于客户来说是刚需价值。mvp策略有几个关键词——刚需价值、最小体验,同时是技术上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mvp是非常适合产品互联网平台建设过程中去遵循的很重要的策略。
三、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建设路径有没有规律?
1、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规律
///观点1
结合业务模式的演进,产业互联网的it平台能力需要同步进化
下图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产业互联网代表企业从探索期、起步期到拓展期,他们的平台模式是一个演进的过程。
图5 产业互联网代表企业平台模式演进过程
从整个产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的演进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扩展的过程。
图6 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进化的一般路径
我们把这个过程也做了一个抽象,叫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进化的一般路径,如上图(图六)所示。整个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模式,是有一个进化的路径的。面对这种进化路径,我们会发现它需要的it平台也是需要同步进化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1)如果只做互联网的电商的平台,那么它需要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技术架构,需要把企业的后台,比如说erp、人财物接起来,同时有一个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的架构。这是典型的电商产业互联网架构。
2)如果要做供应链的产业集成,需要跨企业实现订单的连接、质量的连接、作业计划的连接等等,适用的是工业互联网saas的模型。
3)再比如,像欧冶,从整个钢铁生态圈来看,就会有一个更加宏观的it架构。中间的生态层及会包含多种云,比如欧冶云、金融云、宝信云等等。再往上,会有更加开放的服务,包括工业app等。所以它是一个更加宏观的it架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伴随着整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的演进,对应的it平台架构也在不断演进的过程。
///观点2
产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伴随着“大数据能级”的提升
图7 大数据能级
▪ 什么叫大数据能级?
我们做一个类比。以三体为例,其中有一个科学术语“卡尔达舍夫”等级,它用于描述文明的等级分别为“ⅰ型文明、ⅱ型文明、ⅲ型文明”,我们将它类比到数据能级。
1)“ⅰ型文明”——掌握企业级数据。具备了往更多的数据、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去采集的可能性。
2)“ⅱ型文明”——掌握伙伴上下游交易的数据,自己是龙头企业,能够整合伙伴和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具备数据画像、数据洞察,包括通过数据洞察来获取未知经验的能力。
3)“ⅲ型文明”——能够掌握全行业的核心,包括相关的整个社会数据,能够通过ai与算法挖掘来实现洞察,并且基于这种数据的洞察,能够推动业务的创新来实现更快、更准和更低的成本。
因此,产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创新必然伴随着大数据能级的提升。根据上图(图七)右边所示,我们也可以看出左边的“微数据、小数据和大数据”,正好对应着右边的“ⅰ型文明、ⅱ型文明、ⅲ型文明”。
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创造的过程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前所未有的洞察力,通过洞察力来创造生产力的一个过程。”因此产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伴随着大数据能级的创新。
让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一下。
案例1:欧冶云商的产业互联网建设
图8 欧治云商:产业互联网
欧冶云商是产业互联网的龙头企业之一,针对欧冶云商我们有一个观点:“有什么数据做什么生意,无数据不创新”。上面是欧冶的整个产业云总图,它对应数据信息流。我们可1以看到,专业大数据衍生专业技术服务、基于交易大数据可以做衍生金融服务、物流大数据又衍生物流服务等等。
专业大数据衍生技术数据
√ 欧冶知钢服务
√ 钢铁材料应用标准
交易大数据衍生金融服务
√ 欧冶绿融
√ 行业信用体系
√ 可视化风险控制
物流大数据衍生物流服务
√ 云仓管理
……
案例2:工程咨询云
图9 工程咨询全过程
某工程监理企业是工程咨询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所谓工程咨询,就是把勘测设计、项目策划、招标采购、工程实施、竣工交付、运行维护中所有与自身、行业、伙伴相关的大数据采集起来。随着行业大数据的挖掘和洞察,它可以进行非常多的业务创新。比如说,可以告诉业主方,你在做的这种产品中,类似的材料有哪些规律、哪些特征?它们的平均造价成本应该是多少?它们的整个通用的系数应该是多少?
所以,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发育必然伴随着大数据整体的提升。
///观点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导入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技术
很多企业家都会问,“究竟应该在什么时间去花比较大的成本去搭建全互联网化的技术平台。可不可以先建一些小的系统,先用起来?”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朴素的困惑——产业互联网的it投入。
我们继续用一些案例作为引导。
案例1:某产业互联网平台1.0 系统诊断分析
背景:这家产业互联网平台最开始使用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技术架构来做整个平台搭建,一开始也能用,但是随着整个业务的扩展和功能的不断丰富之后,出现了一些挑战,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10 某产业互联网it平台1.0系统诊断分析
这是互联网平台1.0的时候,用传统的it技术去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
案例2:某产业互联网it平台2.0 架构
图11 某产业互联网it平台2.0架构
某产业互联网it平台2.0 架构,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升级后的一个技术架构。从平台2.0架构图(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偏向于产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架构。
底层资源主要是指云化的、物联网、传感器等内容,主要是指在多场景上对数据的采集连接;中间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双中台概念,其中技术中台约等于业务平台,更多的是通过技术中台快速敏捷的实现业务创新;再往前,就是前台,更多地时敏捷响应。
1.0传统的it架构和2.0互联网的it架构对比
图12 1.0传统的it架构和2.0互联网的it架构对比
因此我们建议,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投入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技术。
还有一些底层技术,我们也会在这里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图13 区块链对产业互联网的作用
其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是区块链技术。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说,区块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的方式。它并非是简单的将信息存在一台电脑上,或者存在一个数据库里面,而是采用了一种分布式加密方式,将数据分别存放在互联网的不同设备上或者不同的物理空间上去。
那这样的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一种加密的技术和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去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和匿名性,这是它非常强的特征。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说,特别适合于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实现。
我们在前面提及过,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定位就是连接。产业互联网的参与者众多,面对这样一个多角色参与的产业互联网,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信用问题或是道德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真实性?
我们发现产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工业金融里面是非常好的保真的底层技术。从核心企业、多级供应商、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鉴定机构来看,在合同签约、债券转让、债权确权、资金清收、企业融资、abs融资等一些创新业务上,这种底层技术是一个刚需的存在。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底层产业互联网技术,你会发现这些创新业务很难开展。这也是我们建议尽早引入产业互联网一些底层技术的原因所在。
3、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策略
针对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路径特征,我们有三个应对策略。
///策略1
基础设施与外部资源的云化
能云化的尽快云化。通过云化的部署,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弹性,这种弹性能够降低业务模式的创新变化带来的固定资产呆滞风险。同时它能够帮助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安全可靠的基础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
这种云化策略,也适用于一些专业服务采购。本身是行业龙头,由于地域等问题,很难获得互联网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适合云化策略,可以弥补自己在产业互联网的一些核心能力上的不足。
///策略2
触点的数字化
这一点是对应到整个大数据能级提升上来的。要尽早介入一些移动互联网、全链路,保持整个连接和数据获取的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尽可能的去买一些触点,把整个产业互联网在交易、物流、金融等相关的过程中能采集的数据尽量去进行预知性的采集和触点的预埋。好处是保证产业大数据能级提升的可能性。
///策略3
适时而动的双动态策略
什么叫适时而动?当整个技术组织垂直化、业务线又多又复杂的时候,这种叫适时。当我的产业互联网整个模式的丰富度、业务和客户的复杂度已经到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双动态策略。
什么是双动态?
双状态就是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技术要做到适配、快速能力的实现。
什么是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不仅仅是要构建出一套统一的数据规范、高效的自动化的数据工具平台,同时还要去建立配套的数据治理体系。
什么是数据治理?
数据中台不仅仅是要构建出一套统一的数据规范、高效的自动化的数据工具平台,同时还要去建立配套的数据治理体系。
四、产业互联网it平台的建设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1、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3大风险
图14 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风险
产业互联网技术的风险是非常多的,比如速度慢、数据丢失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风险。但是在这之上,还有一些更重要的风险。是什么呢?三个方面——方向缺失、共识缺失和借鉴缺失,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技术和管理之上的三大顶层风险。
方向缺失
业务战略总体清晰,但是it战略与路径缺失。不知道产业互联网平台各模块该怎么组合、怎么搭建。双中台什么时候做比较合适?基础it投资应该是多少?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it上,根源在it战略的清晰度以及路径分解程度。也就是说,大的战略没有定,it平台建设是跟不上的。
共识缺失
管理层、业务、it多团队对it总体的策略往往是缺乏总体的探讨和共识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你选私有云可以,公有云没问题,混合云也可以。但是选择一条并且坚持下去,背后是对策略的充分的讨论以及共识的确定。
借鉴缺失
产业互联网的行业特性是非常强的,几乎没有完整的经验案例是可以照搬的,比如做钢贸的没有办法借鉴烟草的产业互联网,也没有办法借鉴工程咨询的做法,行业属性太强。
2、通过系统性平台规划做到“战略承接
技术支撑“
面对风险的时候,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策略、什么样的步骤来规避风险?我们要做到系统性的思考。
图15 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方法论
这张图(图15)实际上是我们总结的关于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的方法论图。
整个it平台规划分成几个步骤:
• 战略解读和能力分析
• 平台蓝图的规划
• it路径和定义
在做产业互联网的it平台建设之前,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需要先把整个平台大的战略、路径和核心能力考虑清楚,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二步,基于mvp(最小可交付产品)为内核,开展整个平台的规划工作。这里既包含功能,又包含应用、业务、数据和技术。
第三步,基于产业互联网具有的特征,采用迭代的路径来建设。
这是通过产业互联网规划来解决顶层风险的问题,也叫战略承接、技术支撑。
以下是一个例子。
案例:某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
图16 行业龙头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案例
这是一家400个亿市值的行业龙头企业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案例。
第一步:战略导入。先从大的生态战略来看,要构建的几朵核心云,采购云、生产云、创业云、物流云、销售云、增值服务云等等,先把战略定位清楚。
第二步:整个核心的双中台的或底层的基础架构怎么做、应用分层应该怎么去分、具体数据层面怎么构建,大数据如何拉通、具体到每一个子项目路径怎么设计?……排兵布阵,优先级关系,前后逻辑的依存关系,其实是一个从战略到mvp到数据到项目分解的过程。
总结
未来10年整个it和业务的关系,以传统it为例,过去我们习惯把it和业务的关系用这么一个逻辑来表述——先有业务,业务提需求给it,再由it来满足业务需求,这种逻辑我们实际上称为信息技术。
而产业互联网时代,业务和it其实更多的是融合创新的过程。在融合创新的过程,平台扮演的角色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承接,更多的是跟模式创新融合、跟业务数据的创新融合,是一个共同合作、共同融合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业务、管理和技术必须保持同步”。
“两条腿,小步高频,面向目标的集体跑。”什么叫两条腿?就是管理业务一条腿,技术一条腿。小步高频快速迭代,并且是大家能够达成共识,面向目标的集体跑。这是我们说未来10年it和业务的关系。
那么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关系,需要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思考。这个系统性的思考是什么?就是要系统性的规划,需要能够明确方向和路径,需要针对不同角色能够达成共识,并且形成一定的战略定力,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来实现it和业务的共同创新。
2021年12月22日
查看详情2021年12月21日
查看详情2021年12月15日
查看详情2021年12月13日
查看详情2021年12月07日
查看详情2021年11月29日
查看详情2021年11月23日
查看详情2021年11月15日
查看详情2021年11月08日
查看详情2021年11月01日
查看详情400-881-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