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述评:管理的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2017-06-14

作为一名管理的学习研究者,这次述评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席酉民教授自己的《管理研究》著作,这真是个简单而又困难的任务。

说简单,是因为《管理研究》在内容上围绕面向内容的管理理论和面向过程和方法的管理理论框架阐述了管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形成的主要理论、目前的状况和问题、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可以从中纳入述评的“要点”很多,同时,《管理研究》在形式上章节清楚,各章都提供了前言和小结,可以从中纳入述评的“字数”也很多。

而这个任务也是复杂的,因为管理本身丛林庞杂,《管理研究》又系统浓缩,“述评”的思路是什么?从哪里“述评”?“述评”出什么?都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禁联想到一条艺术欣赏的原则,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不是在艺术家自身的搁笔之日,而是在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产生个性化感触之时。因此我想,对席教授《管理研究》的述评,或许也不应是书中要点的直接归结,而是可以包含了我作为读者所触发的感想和思索吧。

而我在阅读了《管理研究》之后直接想到的,就是王国维先生对“三重境界”的论说。由于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关系,我自身经常在管理丛林中困惑,一直觉得其中不会有捷径、但一定有门道,管理研究工作又何尝不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螺旋,需要通过一次次艰苦的自我突破,方可逐渐达到一层又一层更高的境界,有的境界,我自己目前还不能到达,但隐隐约约地积累着一丝一丝的感发。仿照席教授在后记中“管理三角形”的表述方法,我也通过一个三角形来表达我对管理研究的三重境界的描述: 

                                  

管理研究的三重境界

而《管理研究》,似乎是指出了一条可以引导我们拾阶而上、肃穆心情、渐近高境的通路。

 

一、        管理研究的第一重境界

《管理研究》在第一章的前言就指出,“一个单位、一家企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管理班子和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完全改变其原有状态,既可能使之起死回生,也可能令其一败涂地”,其中“管理”的作用与魅力已经为“大量实践说明”。

的确,所有的管理实践者在身体力行地探索:什么是管理?管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如何拿捏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虽然我们已经有发展逾百年的管理理论作为手段和工具,可一旦遭遇管理系统的特殊性、歧义性和复杂性,我们又如何从容应对?

大量的政府管理实践者、国有资产管理实践者、企业管理实践者、非盈利性组织管理实践者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羁绊中寻求突破:政府的使命与管理职能如何“与时俱进”?是否存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失灵”问题的解决良策?国有资产管理应该有哪些特点?一度屡禁不止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保护问题如何“治标治本”?如何认识企业和中国的企业管理?非盈利性组织的产业化进程在中国能走多远?

大量的实践者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每个具体的人都是在一个具体的过程环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领导要演好哪些角色不演哪些角色?是战略决定组织还是组织决定战略?激励是否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在战略联盟的趋势感召下,国人久违的“诚信”原则从何处捡拾?个体决策与全体决策、人治与法治是否分别有其适用的情境?

还有,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变让人眼花缭乱,面对管理的“技术化”我们是否可以坦然?

我想,没有这些实践中的叩问,就没有《管理研究》。《管理研究》源于对管理实践者的尊重,创新性地模拟管理实践者的心路历程,不回避问题,不简化问题,通过问题把各家多源的管理概念、林林总总的管理理论、作者长年思索的真知灼见一一串接起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落实了管理研究的第一重境界,实现了《管理研究》的第一重境界。

 

二、        管理研究的第二重境界

试图梳理管理丛林的人,也许是有原罪的,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劳苦而又艰险的历程。

但又不能停留在问题导向、直观零碎的阶段,在实践中叩问时我们一定需要学习采撷前人百年积累的管理研究宝库中的财富。那么,如何上升到理论和方法,又不困于理论和方法?

《管理研究》告诉我们,不偏不倚,客观平和,是为道。

从第一篇中我们了解到,孔茨、得鲁克、西蒙、《世界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儒家在阐述管理精髓时各有特点;通过经典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工作活动学派、技能和后现代主义学派等四家之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管理与技术、发明的一点不同就在于,其作用的发挥不是局限于一点一线而是整体推动,而且可以上升到“基础国力”的高度。当然,要充分开发出这一基础国力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需要实现教育、研究、应用与实践的三位一体,走一条漫长的道路。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并不是孤独的行者,一个优秀的管理研究者需要具有广泛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知识储备,促使“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摸得着的手”的有效联动。这条路管理先驱也曾经走过,管理理论形成期的泰勒、行为科学的代表马斯洛、“理论丛林”的11种学派概括者孔茨,都留下了他们光荣的名字。

第二篇“面向对象的管理理论”帮助我们从许多管理对象的共性方面找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同样也从各种管理对象的个性问题中分析出特殊性的东西。

政府出现于市场失灵处,政府可以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宏观调控、行业管制等手段来克服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政府的许多决策实际上属于“公共选择”问题,即基于公共利益、通过“直接民主”或者“代议民主”等多种方式做出选择。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选择都要由政府行政机构来实施,而缺乏竞争导致的低效率、缺乏激励措施来降低成本、监督信息的不完备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不少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严重。在庞大的多级委托代理政府机构中,需要设计出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使得总体的代理成本最小。政府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制定法规和政策、宣传教育、直接投资等)实现其职能,但政府和市场一样会存在“失灵”问题。公用决策的失误、政府扩张或成长、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寻租活动等都可能导致政府失灵,公共选择学者提出了种种对策措施。此外,在中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推动政府再造运动,我们国家可以从中借鉴经验走出自己的政府管理现代化道路。

《管理研究》所探讨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指经营性的国有财产的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经营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评估、统计核算等。构成我国现行国有资产运行机制的三大系统是:国有资产的机构组织系统、经营运行系统、监督控制系统。纵观国外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有很多要点值得借鉴,如经济与社会目标并重、管理模式多样化且国家参与制模式占主流等。无论是减少“国有资产转移”还是“国有资产效率流失”,都必须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问题,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运营载体,十多年来已经经历了“放权让利”和“制度创新”两个阶段,但国有企业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和关系、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商业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别划分为生产实体观和合同关系观、传统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而《管理研究》没有停留在对理论本身发展脉络的总结,还重点介绍了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内容,引出企业理论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战略、组织、管理行为和领导理论等方式的启示。而在未来,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一定会源于进行有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的能力,即要有基于自然资源的企业观。21世纪,以企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标志是以信息技术、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为特征的组织的兴起,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发生转移,进而对企业内在和外在的基本构架提出了挑战。

而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其管理会受到政府、资金来源、理事会或其他机构、领导或重要成员的多重影响,非盈利性组织同样存在着为组织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基于非盈利组织的个性,可以提出相应的独特的管理技术如ppbszbb等。同时,非盈利性组织管理还面临目标的确定、环境的适应性、业绩的评价等难题。

相比较而言,“面向过程和方法的管理理论”这一篇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方法林立、五光十色的管理世界。

杰克韦尔奇既然被公认为全球最佳ceo,他的关于“领导”的观点自然值得重视,在他看来,领导能将其想做的事或其发展设想形成一种vision,并能使其他人理解、采纳以推动其成为现实。从他的观点似乎可以看出,素质论、行为论和环境论等领导理论已经蒙上了传统的色彩,“领导与头马”、“全能的人”等模型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领导代表他所服务的组织,而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三个阶段。席教授则在1987年提出了组织运转和管理的和谐理论,隐含了对“无为而治”最高的管理状态的向往。任何组织都涉及确定的边界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两大问题,罗伯特区克最早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进行区分。而对于组织的层级结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组织模型由于长时间的身处其中而时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哈默等提出的“流程再造”实践是否可以开创出与韦伯的科层体制理论根本不同的组织结构,仍是值得存疑的问题。

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与人打交道,而人的基本特点是其行为难以描述、理解和控制。人的行为难题至少有不连贯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等多个方面,如何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激励促使人施放出惊人潜能,是管理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人采取何种行为,我们只能从行为者的能力、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三方面进行考察,而考察需要付出成本代价。为了深入认识管理行为,人们还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管理行为进行模拟。

从概念上讲战略主要有战略研究、战略决策、战略规划等重要管理活动,从过程上讲,则涉及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等多个环节。席教授提出的和谐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不协调是造成系统中出现许多问题的关键,而和谐是亲睦友善、配合得当,其涵义比协调更为深刻。和谐理论为战略研究指明了可追求的主线、为战略研究和战略实施更有效的结合指明了方向、为合理研究战略提供了工具。

到目前为止,关于决策理论的研究大致遵循着从理性决策到行为决策、从个体决策到群体决策的历史过程,走过了从狭义决策研究到广义决策研究的历史道路,决策主体、行动方案、决策环境、损益值及决策目标、评价与预测等是决策理论的一些常用概念。组织的决策是由人和群体做出的,但只是研究了个体决策和组织决策以后还不足以理解组织决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决策支持工具也在不断地发展演进。

――我的述评做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长长吁了一口气,有种从密林中走出看到天日的感觉。推己及人,更能体会《管理研究》在丛林中跋涉时留下的每个脚印的分量,更难能可贵的,是著作者结合自己的跋涉过程,为探索密林的后来人留下了值得信赖的一个个路线标记,脉络清楚犹如一幅“管理概念与方法”的精美地图,我想,这是落实了管理研究的第二重境界,实现了《管理研究》的第二重境界。


三、        管理研究的第三重境界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从中推演,管理的第三重境界似乎也有着“冷暖自知、不可言传”的意味。我相信,席教授对第三种境界的领悟也不仅是通过《管理研究》的章节字句透露给读者,更多的,在于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悟得”。

在每章的小结部分,《管理研究》不是对该章要点进行简单归纳重复,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把读者的思考引到更为宽广的视野,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一点,从最后一章“现代管理技术观及相应理论借鉴”中也能感受到,开篇一句话:“对一种管理技术方法的应用…上升到一种思想方法或哲学方面的层面”,就已经在告诉读者,无论是mbotqm,还是dssgame theory,都不应该在应用中成为教条,而是如再造工程揭示的哲学思想那样――“不断创新,就有潜力”。

同时,在这个境界,又不是简单的就管理来论管理创新,背后,是著作者面对管理研究的一种赤子之心,一种永不熄灭的激情。“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可以相信,这种“让管理研究之水常东”的一腔努力和付出一定会取得收获、影响后人,毕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便落实了管理研究的第三重境界,实现了《管理研究》的第三重境界。


作者通讯方式:王玉荣,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在读,任职于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amt,),合伙人、专家顾问。

电话:86-21-68546699,手机13601950951,电子邮件:


述评作者介绍:王玉荣女士,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amtwww.amteam.org)合伙人、专家顾问。

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内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拓、研究与实践,在erp/crm研究、高级管理培训教学、流程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大型信息化项目管理、约束理论(toc)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办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amtwww.amteam.org)。

曾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提升与信息化应用的咨询建议, 如国家开发银行;实达电脑;中国电信;白沙集团;哈啤集团;北方重汽;湘潭钢铁;上海市政府;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等。

担任广东美的、浙江正泰、广东溢达等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特聘专家顾问。 曾为300余家企业提供管理提升及信息化应用的高质量培训。

出席首届crm在中国(上海)、首届scm在中国(珠海)、第二届erp在中国(北京)、第二届crm在中国(西安)等全国性大型研讨活动以及全国各省市级的管理及信息化专题会议,主题讲演获得热烈反响。

作为特约撰稿人,有近百篇专题文章在经济管理类及it信息化类著名报刊与核心期刊(如《it经理世界》、《管理世界》、《计算机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计算机报》、《管理》等)发表。

amt信息动力丛书》主编,《流程管理》、《瓶颈管理》两书的主要作者。同时担任电子工业出版社《erp原理-设计-实施》一书的审校并作序。

如果您对以上文章感兴趣,可拨打400-881-2881或点击,预约专家,进行互动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