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城市病,限制人口流入就能解决吗?
发布时间:2017-06-07
中国的城市化、产业化如何发展?目前存在哪些结构性的问题?以下为amt独董、特聘专家丶《大国大城》的作者、经济学家陆铭教授在amt年会上的分享内容,对于我们思考区域政策制订、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发展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陆铭教授在amt年会上做分享
amt大学校长王玉荣向陆铭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本文核心观点:
观点1:北上广的城市病,限制人口流入就能解决吗?不!城市病的出路不在限制人口,而在科学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观点2:户籍制度会伤害国家竞争力,大国更要发展大城市!
以下为分享全文: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研究当中一些心得。
我讲这个题目是叫《宜居大城与大国发展——统一、效率与平衡》,两个关键主题,一个是城市发展,一个是国家发展。先让我们连看三张图,第一张图是全球星空图,第一张图一句话总结就是全球的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是全球经济的常态。不管你看美国还是看欧洲,如果你把欧洲当做一个国家来看,你看灯光非常亮的就是少数几个点,其他地方都是暗的。美国是只有美东、五大湖区、西部一些亮的地方,这是我要给大家看的第一张图。
现在大家看第二张图。我们从全球开始转向美国这一个国家,可以看到其中橙色的这些小块地方就集中美国经济的50%,所有其他蓝色的部分加在一起一共才占有美国gdp的50%,我想这个信息很清楚,这是我给大家看到第二张图。
第三张图是从国家再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东京的一个街区叫涩谷,全世界的一线城市东京也好纽约也好香港也好,如果大家去过的话一定会发现这样的城市都有类似的高密度高人流的街区。
以上这三个图分别涉及到世界、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要提问题了。
· 宜居大城
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喜不喜欢这样的大城市?
我做过若干演讲,凡是问到这个的问题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会说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城市,但是我想大家就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不喜欢这样高密度大城市,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憎恨大城市,因为我们大城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而且我们容易把城市病跟人口多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出了很多政策来限制城市人口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但是我想问大家一句话,为什么全世界人口都要往大城市集中?而且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全球的趋势,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向大城市集中,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都在持续增长,如果不喜欢大城市为什么要跑大城市去?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给大家讲讲日本的情况,东京都的人口。大家知道东京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小东京叫东京都,一个叫大东京叫东京圈。东京都的面积有多少呢,相当于我们上海的三分之一,大概只有2000平方公里左右,它的人口是1200万目前统计1300万,占有日本人口十分之一,日本人口大概在1亿3千万左右。那么我们再来看东京圈,我现在给大家看的东京圈人口其实是一个老的数据3500万,实际上目前的人口已经逼近3800万,正在不断向4000万靠近。而且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东京圈的人口在全日本人口萎缩的情况下出现的。全日本的人口已经负增长了,但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还在进一步增长。大家可能会问我这是不是就日本的情况?不是的,全球的大城市没有一个人口在减少,这个就有必要让我们去思考是为什么了。
什么叫城市?什么叫全球城市?
我非常遗憾要讲这句话,我认为今天中国现在面对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我们其实不理解什么是城市。你可能会问我什么叫城市,当然我可以花一整天来给你解释什么叫城市。时间有限我只讲一句话,城市就是便于人和人见面的地方。
两个原因会导致城市重要,生产和消费。第一,生产活动。大家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是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很简单,除非我不要发展,随着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服务业比重要提高那生产活动是不是更加需要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座各位都是做咨询的,你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把你们的客户需求全部满足吗?为什么你们合伙人都来自于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都是因为服务业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人类的技术到目前为止没有取代掉服务业里面需要人和人见面交流,越是支持技术和信息密集的产业越需要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信息互换和创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便他们在城市化都已经结束了、城市化率高达80%到90%了仍还进一步在向大城市集中,因为他的产业结构还在进一步往知识、技术、信息密集的行业去集中。所以大城市就在于能发挥便于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这么一种特点,提高了通信能力。
第二,消费方面。经济发展大家越来越富,随之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越来越多的消费服务,那哪里有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大城市里有。所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城市在提供服务方面的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再往下,什么是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就是方便我们跟全球人类接触的地方,一定有大的空档来连接一线城市和全球各个的地方。
一个国际企业的总部一般来说一定是在一线城市的,为什么?便于国际航班的起降,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一线城市的优势在这里。那一线城市的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是我们讲到如果城市是这样子便于人们见面的话,那么哪里最需要有交流呢?就在市中心,市中心是便于跟所有人交流的这么一个地方。那因为在这个城市里面有产业升级,所以会出现竞租机制,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什么叫竞租?市中心的一个办公楼,这个楼由谁来租用,就取决于什么样的产业在这个位置待着它更加能够创造价值,这就是竞租。随着人的发展产业的升级以后,竞租机制会告诉你因为所有人都想待在市中心,那么谁来待呢?谁出的租金最高谁就在这里待着了。
那么当这个城市发展的时候,竞租机制会导致很多人都会愿意出这个钱到市中心待着。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呢,由于我们前面讲到的我们对应城市理解的问题,就我们目前城市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人口密度会高,人口密度高了以后会带来很多通行需要。大家对什么是出行不是很理解。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你出门开车或者乘地铁乘公交堵在路上了你还愿意出去说明什么?明明是挣得要比堵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来得多你才会做这件事情。那我们现在政策制定者思维方式是什么呢,它把消除拥堵作为它的目标了,但是他忘了什么呢?就是当你消除拥堵的时候你造成的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比你解决的问题来的更多?
现在由于我们的大量的人都认为这个城市这样子不好太大了,好我们把它拆了,拆成这样两个。我接下来讲的这个故事对应中国今天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第一个政策就是人口疏散,以我们所在的上海为例,上海在2000-2010年这十年期间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的中心城区人口是减少了20%。另外一个对应的政策是什么呢?就是建新城。我们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我们现在这个老城在这里,如果我们为了防止人太多我就建一个新城,把这个新城建立得离老城远一点。
当我把这个城市分开以后大家想过一个什么问题?我今天讲到城市的用处是为了大家见面对吧,不管是为了消费还是为了生产,当我把这两区人分开来的时候,我如果还是为了维持原来的生产、见面和消费是不是我距离反而变得更长了?那可能有很多经济活动会因为太远了,会让他觉得在路上花的时间和金钱太昂贵了,超过我通过这次见面所获得的好处了,所以干脆选择少出行、不出行,于是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活动减少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活力就会下降。你会看到这个远的地方不需要有这么多楼了,如果你造这么多楼的话一定是空置的,楼会变矮。当我们把拥堵的减少本身当做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当你成功的减少拥堵的时候有一个东西你看不见也没有了,就是人的经济活动也没有了。实际上今天中国的一线城市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心城区活力下降。
这是我们现在没有想明白的地方,以为政府可以去判断哪个行业或者哪个企业最适合待在这个城市,其实市场机制竞租机制是最能够挑出来哪一个行业或哪一个企业能付最高的钱在这个城市待下来。
那么接下来就是房价问题。对于房子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什么?限制需求,减少供应。这样的话实际上政府来控制供应是能控制住的,比如你不造房子不就供应控制了,但是需求是很难控制的。于是通过我刚讲的竞租机制,房价的价格就往上去。而价格往上去了以后对于产业的影响就是本来我在这个城市还待得下去,还能够享受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价格上去以后有些企业就走了,城市的活力就没了。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所以,道理很简单,第一,是通过提高供给来增加冗余的数量,来提高中心城区对于企业的容量;第二,价格机制本身就在调节你到底是愿意在市中心待着多付房价和房租,还是说愿意稍微离远点,去付通行成本。只有更加愿意付房价的人更多的时候才会有市中心更高的冗余的需求,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市场机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人口的问题。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老是觉得大城市人太多,而且人多了以后带来很多所谓的低技能劳动者,我们现在有个想法就是低技能劳动者我们不需要,因为这城市太高大上了,以后我们只需要大学生,这是我们现在的想法。我可以给大家看看全球城市人口结构。纽约的人口结构中,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不讲英语的。伦敦呢?2001年的时候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国籍的居民占24%,伦敦的白人已经占到伦敦人口的50%以下了。这就是全球城市。我经常在上海做公开演讲讲的一句话,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又想成为全球城市又想控制人口,不让外地人来,那么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巨大的假设上,就是我们上海人的二代、三代就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如果大家相信这个假设的话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那么接下来我来讲高低技能的比重。前面我讲到人富了以后会带来很多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对于服务的需求。不管是像我今天讲的看画展、看歌剧、看电影,还是在生活里到餐馆里吃饭,家里面雇保姆来帮你带孩子打扫卫生、做饭,都是服务需求。服务需求大量的从业人员就是低技能劳动者。那么西方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的配比是多少呢?根据美国的数据基本上是1:1。我们现在由于不喜欢低技能劳动者,对低技能劳动者的进入进行管制,就导致服务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就会影响城市对高端劳动力的吸引。所以我最近有一个演讲,我说上海经济现在正在香港化。一个城市最重要两个成本都在上涨,一个是房子成本,第二个是服务的成本。
好我们再往下。那么如果是按照我刚才讲的这样一个道理的话,全球城市一定是高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路网密度。
往下来看一下一个城市该有多少人。我给大家非常简单的看一张图,因为大家可能关心像上海会成为一个人口多大的城市,这个图上面一些点就是全世界142个国家,我把每个国家最大的一个城市挑出来。横轴是这个国家总人口,纵轴就是这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你可以看到这两个变量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国家人口越多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就越大。那么我们上海有没有太大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相对于我们在国际经验所看到的城市人口规模是太小了。
那什么样的才是宜居的全球城市?宜居就是要三件事情同时做,第一要有活力,活力就是强大的收入就业的创造力和强大的服务全球能力;第二就是便捷,人口密度带来路网、地铁网、地上地下的联通通道。比如说在香港,香港的人口密度甚至每平方公里可以高达十几万二十万人口,但这样子高密度的城市它带来城市地铁网络非常发达,楼宇与楼宇之间有联通的通道,出门连打伞都不用打,在中环那里。每一个香港中环的银行家一天可以开八个会,他怎么实现?它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它实现。我们的陆家嘴你让银行家一天开八个会试试看。从一个楼走到另外一个楼你想想花多少时间成本。所以密度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关键就是连通性和基础设施有没有做好。第三,环保。我们今天非常大的一个误解,把空气不好的问题都归据为人多,实质上城市的污染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今天我们在城市里面碰到的雾霾问题,不是说小汽车的贡献没有,按照最高的估计小汽车的贡献也就大概20%,大多数贡献是来自制造业。你去想,恰恰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可能太多了,这句话我今天来不及展开了。你通过发展服务业能够把生产性的排放降下来。那么请大家想什么样的城市更能够发展服务业,实际上越是发展大城市越是可以把工业比重减下来。所以经济越是发展服务业越环保。环保不是人多的问题。
那么由于人多带来的汽车的通行需要再怎么解决呢?通过预测出行解决。东京地铁出行平均占到出行86%,高峰期占到91%,那不就不谈排放了嘛。同时便捷、准时、低碳排放的问题还全部解决了,通过地铁网来解决。再给大家看看我们国家的路网和别的国家的路网比较。很多人都反对高密度。看看别的国家的城市每平方公里十字路口的数量。这是中国的浦东和北京的城北每平方公里十字路口的数量,你越是把城市建的这副样子大家平常越是依赖开汽车,这种模式对于汽车的依赖是会下降的。
十字路口的国际比较
下面再来看下东京的路网。这样的城市开车的需求是会下降的,反而有助于缓解拥堵。接下来我们看东京圈。东京圈有多大呢?我前面不是讲到大家都觉得我们城市太大了吗,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上海的考虑就是我们要减少上海建设用地的空地,把城市面积不要铺太大。你们知道东京有多大吗?这是东京的市中心,如果东京往这边走的话,绿色是碰到山了,所以起码城市就停下来了,往这边走碰到海了,这个城市也基本上停下来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从这个点大概到这个位置如果看的最远这个直线距离是70公里,如果大概到这个位置是50公里,这个东京圈的半径,到目前为止。我为什么拿东京圈跟大家讲,上海不是没有地了,上海的人民广场这个市中心到苏州的市中心直线距离就是80公里,理解我意思吗。所以大家看我们怎么理解上海的未来,我一直在呼吁上海要早早规划上海都市圈,如果我们现在把上海的设计仅仅局限在上海城市管辖范围之内的话,上海管辖范围大概多大呢?到这个位置左右。你可以看到在东京如果在这个位置画一个圈的话建设用地几乎可以说是100%,除了少数地方有绿色以外。我们如果在这个范围之内收紧我们的土地供应大家想房价会怎么走?往上。
接下来给大家看看上海的轨道交通,这就是我们上海,我们自己觉得很自豪的我们上海的轨道交通已经很发达了,要看你在多大尺度上看。如果我把它放到东京圈的这个范围之内的话,这就是上海目前夹角当中上海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状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东京,大家都无语了吧。你们就知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了。如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目前这样的思维去做的话,实际上你想控制人是控制不住的,而你控制人的结果是使得我们获取服务的价格提升。然后地是可以控制住的,人进来地控制房价就上去。
· 大国发展
接下来我再来讲讲国家的发展。
今天在座各位可能也来自全国各地,我前面是以上海为例来讲城市的发展,那我接下来就要多跟大家讲全国的发展问题,因为这个涉及到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我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因为我前面讲到大城市的发展后在座各位一定会想问我一个问题——区间的平衡发展怎么办。那我就从这个问题讲起。
人都往大城市来了,平衡发展怎么办?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人均gdp趋同,收入要一样,对吧。那么人均gdp是什么东西?人均gdp等于gdp除以人口。一个市或者一个省人均gdp就是gdp除以人。各位,我要提高一个地方的人均gdp有几个办法?两个办法,分子分母。我敢保证在座各位90%以上都想到我给他钱。比如贵州现在很穷对吧,百分之90%的人想法就是那我给他钱不就行了吗。我帮他去造工业园,我帮你们造城市我帮你们造房子,人均不就起来了嘛。但我还有另外一个办法,把人挪出来不就行了,人均就高了嘛。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动人、什么样的情况下该给钱呢?
我们现在看美国,我前面给大家看到的橙色部分占到50%的那张图。如果今天有时间,我通常在讲那张图的部分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猜美国经济是高度平衡还是高度不平衡的?我每次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就分裂了。有一半以上的人说那美国经济肯定高度不平衡,它集中在就黄色那一点点。大家一贯的思维是美国经济肯定高度不平衡。
我现在给大家看这张图上面就是美国的五十几个州,其中黄色的柱子就是美国的每个州在美国gdp当中所占的份额。请大家看的最高的是加州,可以占到美国gdp的14%,这个州拿出来在世界上跟别的国家比大概排到第七位。第二位德州8%。请大家看大概到第十位以后美国这个州在美国经济当中所占的gdp就只有2%了。所以它的经济活动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州的,非常容易引起我们一个想法就是美国经济高度不平衡。
但是,请大家看蓝色的线,蓝色线就是美国的每一个州占全美总人口的比重。清楚了吧,人均是一样的。虽然也会有一点点差别,比如说华盛顿特区黄色就比蓝色高,会有这样的特例,但总体来讲是不是基本上差不多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呢?这些州在做不同的活儿。这些州在做制造业和服务业,它需要规模经济的。根据我前面讲的道理,人越多越好。那么这些州在干嘛呢?这些州在做被我称之叫资源受限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生产必须要依赖一种在总量上非常难以增加的资源。比如说农业。农业产量取决于什么?土地,很难增加的。旅游取决于风景,很难增加的。自然资源行业矿产森林,很难增加的。那么这个行业它的生产特别依赖于这种生产要素的话你要增加它的分子是不是很难了?那你要提高人均,就减少人嘛。就是说你一个地方要发展什么,无工不富这句话对一个国家来讲是对的,但对于国家的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市,不对的。美国的中部无工,但是很富。如果你的比较优势就是发展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你无工但是人少。那么这样的情况反而形成了美国州和州之间是高度分工的,分布的形成以后你依赖于我我依赖于你,这国家的统一也就不用担心了。我们今天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把美国的事情讲完我们就可以讲中国了。
这是中国的图。中国这张图上的黄色柱子是中国的每一个省它的gdp份额,蓝色线就是每一个省的人口份额。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思想误区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出现的地区间不平衡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过度集中在了少数地区,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在今天之前,你们可能都是同意的。但中国真正问题我这么一比较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吧。问题不是出在黄色柱子差异太大了。
我们的思维方式出现在什么问题上呢?由于我们错误的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因为集聚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就是动分子。我们希望黄色柱子平均一点。那问题在哪里呢?当你这样希望的时候,你就需要在这些地方干什么?搞制造业。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中西部。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工业园甚至几个。由于我们的看法是说那你去帮他投资,那里人口流出地,包括最近东北,东北人口最近在流出,那加大投资。三四线城市加大投资一个办法建新城,造房子。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今天恰恰是在人口流出地在加大投资和造房子。所以我最近几年拼命呼吁的是什么,中国的问题很简单,完全是个供需错配的问题。中国是人口流入的地方限制房子、限制土地、限制人口;人口流出的地方增加投资、增加房子、增加工业园,结果导致人口流入的地方房价拼命往上走,人口流出的地方工业园过剩,新城过剩,鬼城、空城出现。就这么简单,中国问题不复杂。我再举个更加通俗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上海现在缺保姆,上海有保姆需求,那就让他来做保姆嘛。保姆来了上海后他是不是离开他的老家了?他的老家如果是个农业省份是不是人均土地面积上升了?人均收入不就起来了吗。
最后一个反映在经济投资的回报率下降。我马上给你看债务。它本质上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希望通过行政力量引导资源配置到那些地方,而那些地方根本不具有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我们回过头再讲美国,美国情况市场经济。美国东部五大湖地区、西部少数几个地方搞高科技、制造业、服务业,其他地方搞农业、旅游、自然资源,人均一样,很和谐,人口自由流动。人口自由流动保证什么呢?恰恰人口自由流动保证了地区之间人均(gdp)是一样的,为啥呢?因为人均不一样我就再流动。我流动到人均一样我就不流动了,就这么简单。我们是人不流动就会有差距,为啥?因为经济集中了,因为客观规律规模经济的效应在。人不流动,那么人不流动人均就会不一样。当人均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进一步促进人口流动,而是我们一边觉得人多了,北京上海人多了,然后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发展工业。你想你要到这些地方去发展工业是不是得补贴?如果你不补贴他到那边怎么发展?必须要补贴才能发展对不对。再往下问,补贴完了呢?继续补。因为你不继续补他就得死,市场经济嘛。我们在接下来刚刚讲的,债就起来了,因为你补的钱都靠借债来的。
所以,我简单给大家讲讲。第一,人口还要集中,像美国那样向少数地区集中,但是中部有些地方会有例外,特别是安徽沿线。安徽的沿江地带距离沿海地区的大港口不远,并且长江可以成为黄金水道减少运输成本。再往上到武汉再往里面很难了,因为你越往里面走运输成本就会越往上面走。因为中国太大了,承接产业转移不是说中国每个地方都可以承接的。第二条我刚刚已经讲过了,发展自己比较优势的产业,农业、旅游、自然资源。第三,发展一些不一定需要靠海运的行业。有什么样的东西不需要靠海运呢?第一,附加值高体积小,芯片是代表性的,手机也很像的,附加值高体积小就是运输成本小,可以在内地发展不一定要依靠港口的。第二和第三都是既不用船运也不用空运的。
中国目前出现的情况我现在给大家看看人口流动,颜色越深人口流入的越多,很清楚的,经济规律会让人往东南沿海走并且往内地的少数,颜色深的都是省会城市,人们的集中是个客观经济规律。但由于我前面讲到的这个道理,在地理导致人动的时候我们的政治上在干吗?在动钱。人往东走钱往西走。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件事情,这张图就中国的中西部省份在全国所占用的土地供应的比重,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中西部是人口流出地,人在往外流出的时候他拥有的土地供应数量却是在增加,那么这条线反过来呢,就中国的东部。东部人口是流入的,但土地供应是收紧的。就能理解中国为什么今天发地产出现冰火两重天了。我们住房的配置和土地的配置跟人口流通是反的。他的思维政见在什么地方呢?就我前面讲的为了平衡,他不想分母,他想的是分子。怎么把内地的分子做大,怎么做?给资源。理解我意思了。做到什么程度?就我前面讲的大量的空城鬼城,因为人口在流出嘛。工业园每个县都有一个以上,但是占了大量的地,煤场。效率在恶化,而且恶化主要就是中国中西部,因为偏离比较优势。
这个我就不讲我现在讲地方债。我们刚刚讲这个情况,刚刚不是讲到中国的中西部要给它资源吗?我现在给你看看借债。这张图就中国的中西部省份在全国的债务当中所占的比重,越借越多。接下来我再给大家看张图更加有趣了,这中国的省份,横轴是人民币gdp,纵轴是债务和gdp的比重,就是负债率。越穷的省份负债率越高。
为啥?总体来讲东部这个地方我债投下去以后我gdp起来了,所以债务除以gdp的比率就不一定高了,虽然我借债的总量很大,我gdp总量也很大。但中西部呢?借了债没产出,负债率起来了,而且越借越多。如果我们不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很多人都以为我们今天的政策是在帮助中西部,实际上我们在害他们,因为借的钱说穿了就是当地老百姓还的,也是全国人民来还的。一个国家内部考虑问题是要考虑财政怎么花钱更加有效率的。人多带来的问题我现在跟你讲过了,人多是会带来问题的,但是你增加供给,地铁多建,人多带来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一页总结,那么我今天讲的意思是什么?实际上这几年一直在讲中国经济有欧洲化的风险。我们本来应该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统一市场,经济增长有效率,人口跨地区流动,让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我们现在反着走,人口流向和资源配置方向相反,结果就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经济增长下滑,金融市场没有经济增长潜力,股票就还跌,企业没有增长潜力。所以关键就是要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问题根本在哪里?改变供需错配。
回过头来,回到我前半部分讲的城市发展,就要对整个城市发展的理解要纠正,如果不纠正过来的话我们对今天城市发展的理解仍然是需求和供给有矛盾的时候价格会上去,价格上去我们不增加供给我们控制需求。实际上相当于我们把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不要了。那未来增加供给,在座各位都是做咨询的,你去想我们未来要增加什么供给。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注:本文由编辑整理,未经陆铭教授本人审阅)
《大国大城》,陆铭教授著作。关注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