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管理提升之路
发布时间:2017-05-16
青岛碱业始创于1958年,原名青岛化肥厂,1984年更名为青岛碱厂,1994年定向募集方式设立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229),成为青岛市化工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是山东省、青岛市首批信誉等级aaa企业,被授予"全国aaa级信用企业"。公司致力管理创新,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自力牌纯碱于1983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2003年被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纯碱、氯化钙于2010年被评为“知名品牌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主业纯碱产能整体过剩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公司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越来越大的挑战:纯碱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激烈,资源争夺激烈,成本压力大,盈利能力降低,公司内部目标经营效益不佳,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2014年,公司对总体发展思路进行了明确定位,确立了“要抓住公司搬迁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发挥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转型升级,精心打造‘一南一北’两个产业基地,即董家口高端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平度新河现代农资和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借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青岛碱业未来希望成为以有机化工为龙头,以无机化工和农资产业为两翼,以专业化服务为助推的化工高端新材料供应商,打造百亿级化工企业,实现青岛碱业二次振兴。
在此背景下,公司决定启动管理提升项目,通过对青岛碱业战略梳理,明确碱业战略目标及业务战略,确定碱业对分子公司的管控模式,依据战略及管控的要求,优化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并通过构建碱业流程及制度体系保障战略落地。
从公司内部管理和流程运行的角度来看,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青岛碱业的管理现状难以保障企业升级转型的需要,许多事情都是一遍遍重做,许多错误也是一遍遍重犯,留下来好的东西有限;
成功很大程度是个人的成功,业务发展太过依赖于个人;
没有核心的运作体系,许多业务开展是走野路子,领导大多时候在救火,效率非常低;
制度流程机制等方面经常调整,很容易忽略甚至否认昨天的做法,但很少有人反思为什么;
各种基础工作不能持之以恒,严重损害竞争力 ;
……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呢?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要求,青岛亟需具备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承接
围绕此项核心,amt提出了如下工作思路:建设青岛碱业管理标准化体系,通过对战略的梳理,明确管控、业务模式,并最终通过以管理地图及程序文件为核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落地实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对战略梳理、逐步分解和落实,明晰战略对管控、业务模式、组织的要求,最终通过落实到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中,完成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
管理地图构建思路:通过对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对业务目标进行深刻理解,并承接战略、管控的要求,结合管理最佳实践、优秀企业和青岛碱业内部经验的总结,构建完整的业务管理架构;
程序文件构建思路:程序文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业务中涉及到的业务规则、表单模板、作业指导书串联起来,明确各业务在跨部门的协作方式和业务规则以实现业务目标 。
在各部门和联合项目组的密切配合下,项目于2015年7月27日启动,历时15周,与青岛碱业高层共同梳理制定青岛碱业未来发展整体战略、业务战略及职能战略,提出青岛碱业管控模式建议方案,并基于新的管控模式从15个领域明确了集分权;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形成8个业务领域管理地图,7个重点领域69份程序文件,基本覆盖青岛碱业从生产到销售主价值链上业务,初步完成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搭建;完成了青岛碱业总部、新材料公司的组织架构及职能、定岗定编及岗位说明书的制定;
初步完成青岛碱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原有各种繁杂、口径不统一的体系、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重新架构,从多种描述维度和标准,统一到一套有逻辑架构的文本体系,有利于业务的浮现;同时为青岛碱业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管理保障体系,对标准化的建设、更新和维护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决策,为青岛碱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唯一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基础保障。
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承接战略要求,引入管理先进实践理念,对项目重点领域业务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并落入到管理体系的核心程序文件中,确保落地实现 。
在过程中,提供了一套适用于青岛碱业管理标准建设的方法和工具,并通过培训、沟通进行了知识传递,通过管理标准理念的宣贯和洗礼,为青岛碱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系建设无法一劳永逸,不能急于求成。整体策略是通过梳理解决“有无”的问题,再通过持续完善解决“优秀”的问题,后通过it固化解决“平稳”的问题,实现螺旋式的管理提升。此次项目初步为构建青岛碱业唯一的管理标准体系以满足内部应用、国家法律法规及外部审计的要求,并且建设一整套体系管理保障机制来夯实体系建设的“地基”,确保各业务管理体系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均衡可持续发展,持续建设业务“高楼”,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承接产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