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凯发k8娱乐

english

开放式创新: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amt观点
2017-06-06 10:22:16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已无法满足企业的业务与战略发展,只有采取更加开放的方式,吸纳外部创新资源,从而快速地获得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接纳外部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但是,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则必须与产业类型、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管理模式相结合,不仅需要与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形成良性互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搜集与保障网络,快速、全面地获取外部技术进展的信息。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机制建立

1  开放式创新

1.1 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研究工作都是在研究室里面完成的,由企业向内部的研究室投入资源、先进的设备等,创新思想的生成、开发、制造和营销都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封闭式的、高度集权的模式,即封闭式创新(如图1)。虽然在封闭式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结合,重视跨部门的协同,但是资源的整合重点仍然是企业内部资源。

图1 封闭式创新流程示意图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时代促使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上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促使企业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1]。所谓“开放式创新”是基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诞生的一种新企业创新模式,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在创新的理念上和实践中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开放式创新是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把商业化创新思想变为现实,形成产业化。

封闭式创新意味着企业的各种创意只能来自于企业内部,并只能依靠企业内部力量进行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其与强调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创新过程、创新资源、资源共享周期与频率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

1)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之下,企业的创意多来自内部员工;技术开发与研发多依靠内部的技术部门,与外部合同有限;新产品的商业化也是企业利用自身的销售力量进行市场开拓、市场试销、直至市场推广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与此相对的是,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其创意的源泉不仅仅局限在内部员工,可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广泛吸收存在于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零售商等各利益相关者处的创意;其技术研发过程中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实现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其新产品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以共享市场推广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口碑资源等。

2)创新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的实现是多种创新资源价值实现的过程,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于是创新资源的搜寻与获取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的创新资源范围与类型较为狭窄。为了实现企业创新活动的“蝶变”与创新过程的全方位成功,企业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交换能量,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与价值实现,这便是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多种类型创新资源的全方位共享,以形成资源网络,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绩效。

3)资源共享周期与频率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的行为多是短期的和离散的,缺乏统一规划。而处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交互的行为多是在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中规划的,而且这种共享行为具有频繁性、长期性、战略性,而且更易与外部组织直接形成长期的合作契约关系。


1.2 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chesbrough(2003)在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时便从资源视角指出了其两方面内容,即同时利用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内外部商业化资源[2]。企业将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到一个结构中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将内部技术通过自己的渠道带入市场,或者利用外部渠道实现商业化。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系统地在内部和外部的广泛资源中鼓励和寻找创新资源,有意识地把企业的能力和资源与外部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市场机会的一种创新模式(如图2)。

图2 开放式创新流程示意图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及流程,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开放性。企业边界的开放性是开放式创新最大的特点,企业既可以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也可以将创新成果与外界企业合作共享,企业通过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3]。

2)动态性。开放式创新网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这主要是由于创新资源的异质性,即不同的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追逐最大的利润,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企业相互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也使得创新网络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态变化中。

3)知识共享。为了创新网络的长期存在,网络内部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共享是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企业间往往结成战略联盟,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

 

1.3 开放式创新的模式

从开放式创新的涵义可见,该模式强调纽织的无边界化,认为组织边界是松散的、可渗透的,从而允许组织内外部资源的多向流动,因此,开放式创新在利用传统研发模式的同时,还努力寻求外部渠进行研发和商业推广。以下为开放式创新的几种常见模式[4]:

1)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最常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各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其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合作形态日趋多元化。根据合作方式来说,主要可分为八大类: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业技术联盟等。

2)技术购买与研发外包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指企业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将外部有价值的创意、知识、技术整合到企业中来进行创意和商业化过程。技术购买与研发外包属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技术购买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购买所需技术,一般包括购买关键设备、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r&d成果、设计图纸等,比较适合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研发外包是指企业将某项技术创新活动或其中的某些环节,如技术方案的产生、技术的研发或商业化应用等,委托给外部专业企业来完成,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目的的策略。采用研发外包可以分担风险、节约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能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

但是,此种方式也会让企业对外部技术产生严重依赖,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无法保证是最先进的,只能采取跟踪策略。

3)技术转让与技术转移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成为其他组织的知识源,将内部有价值的创意、知识、技术输出到组织外部,由其他组织来进行商业化过程。技术转让与技术转移都属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技术转让是指技术持有者,如国家、研究机构、企业或个人,将自己独有的新技术以有偿的方式转让给接受者,使其提升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技术转移是指技术持有者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拥有的技术以及有关的权利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角度来看,技术转移也是企业技术资源输出的方式之一。

4)技术联盟

作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一,技术联盟,是指为技术创新而建立的一种松散的、复合型的技术创新组织,并至少包含两个以上的企业,且存在多种互动关系。合作企业可以是竞争者或非竞争者,也可以是供应商或客户,甚至是为了拓展新业务而需求的跨产业合作者。组建技术联盟主要基于如下目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扩大技术创新空间;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2  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为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开展创新活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强大,给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些产品的创新往往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交叉,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该领域的尖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但企业的规模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企业将获取创新资源的注意力部分转移到企业外部。总结说来,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主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5]:

1)加快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在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成本较高、应用前景不明确、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通过与外部合作方开展合作,利用外脑、创新资源和市场渠道,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以分担创新成本、加速成果转化、降低创新风险。

2)促进主营业务发展。当主营业务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与难题,或由于主营业务的自主创新时间过于漫长时,通过开放式创新,引入外援,能够实现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

3)支持开拓新业务。技术发展可能带来极具潜力的业务机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企业的邻近业务影响较大。邻近业务是一些处于企业主营业务周边,且成长速度快的业务领域。如果公司不涉足这些领域,可能会错失一些重要的创新机会。

4)增强技术能力,提高行业技术地位。一些技术能力较弱、行业技术地位较低的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可以提升公司技术能力或地位;还有一些拥有较强技术实力的企业,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技术竞争能力下降,通过开放式创新,可以获取新的技术能力,保持其技术领先的地位。

 

3  开放式创新下服务机构的作用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寻求外部的专业服务。而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内的重要节点,是各创新主体间进行技术、知识转移、交换的桥梁:一方面能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技术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成本;另一方面,有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可以担当技术知识生产、转移转化及知识应用等综合性服务的角色;可对已有技术进行再研发和市场化开发,参与部分到创新链前端的知识生产、提供创新链全过程的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使科技成果更容易透过企业的边界渗入企业内部,进而实现对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因此,开放式创新对科技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从“中介”机构到“服务”机构

开放式创新强调打开创新者/企业的“边界”,实现创新者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知识资源的利用、整合。而吸收、利用外部知识资源,仅凭创新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还不够,还需要创新系统内知识的高效转移、转化、吸收、利用,更需要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服务及其“知识分配力”的提升,并且由“中介”向“服务”的角色进行演变,不仅仅局限于“中介”、“桥梁”,从单一的科技咨询、技术交易扩展到技术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应用服务兼具的科技服务机构。

2)企业价值链中的增值环节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科技服务机构已经融为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以单一中介为中心越来越弱化,以前社会服务能力弱,今后科技服务类机构向兼具服务和生产功能的中介机构转化,以生产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生产,成为创新价值链中具有增值作用的一个环节。在创新全过程中,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仪器设备平台、信息、知识产权等共性服务。同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阶段,服务机构提供科学数据、文献、技术等服务;在试验发展阶段,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技术集成、研发服务、技术市场、技术评估等服务;在技术商品化阶段,提供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创新管理等服务。

 

4  服务机构助力企业开放式创新

4.1 明晰开放式创新战略

开放式创新具有动态特征,不同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的模式与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技术发展阶段有关。对企业而言,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期间,企业需要放眼全局,从整体角度进行布局,并不断完善、优化开放式创新体系。另外,企业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资源特征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模式,来选择一个有特色的、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创新战略。

从产业层面看,企业如ge和华为[5]所在的装备制造、通信和网络设备、医疗设备、金融服务行业的特点为:技术发展速度快和生命周期短、人才可获得性和流动性非常强、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外部供应商生产能力很高。在这些行业内,封闭式创新已不适应企业的技术发展及创新需求,必须要面向更为广阔的外部资源,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

从公司层面看,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产品日益多样化、所在市场的复杂化、,为了利用外部机构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新技术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尽快进入目标市场。这时,企业应适时做出战略调整,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吸引和利用外部创新。


4.2 规划开放式创新路径

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后,需要规划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分阶段里程碑成果的达成,最终建立起一个敏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由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过渡,由现有业务领域向新的业务领域扩张。

一般而言,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的路线图包括3个成熟度区域,以及2项关键能力:

图3企业实现创新愿景的路线图

企业的开放式创新需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形成短期影响与快速制胜;第二,建立基本能力;第三,形成开放式创新的可持续性优势。

2项关键能力指的是:有效的合作方管理和发展能力;开放的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培养。

1)有效的合作方管理和发展

初期,企业需要建立好合作方的管理机制,包括:明确合作方的职能、职责以及所有权;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方筛选标准和评价、淘汰、退出机制。

中期,企业需要将合作方的管理机制利用关键流程和制度进行固化和落地,包括:合作方的选用,合作关系的确立以及双方创新资源、活动的整合,通过邀请合作方加入,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优化,提升双方的合作效率。

后期,随着经验积累,企业需要明确开放式创新的边界条件、适用情况和应变计划,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第三方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2)开放式创新文化和能力提升

企业需要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将开放式创新的相关流程规范化,并在企业内部培养相关人才,发展其相应的能力。

长期来看,企业需要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业务拓展和价值获取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可持续性的创新竞争优势。

企业需要选择最贴近自身需求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式。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选择了开放式创新战略不代表企业可以减少对创新过程的投入和管控,更不能放弃企业的内部创新。

 

4.3 建立开放式创新机制

企业还需要建立起开放式创新机制,使开放式创新战略得以落地。创新机制包括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流程、管理模式以及信息保障等。

1)开放式创新运行流程

开放式创新的运行流程包括在什么时间、与谁、带有何种目的,以及何种方式与企业外部的合作者进行开放式创新的问题。外部合作者中可以包含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众多参与者类型。如何用一个运行机制将以上提到的纷繁复杂的要素全方位、完整地体现出来则是对开放式创新运行流程的一个挑战。

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参与者和实施措施均可不同。在下图中,开放式创新的运行流程是以封闭式创新下的企业内部创新流程(见图4中实线框)为基础,当这个原有的封闭式创新流程的某一环节被打破时,则出现了开放式创新(见图4中虚线框),并描述了每个环节开放式创新的具体实施措施。

图4开放式创新的运行流程

2)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开放式创新吸收和整合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需要公司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需要开放、灵活的管理模式。例如,企业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由于企业研发不仅要求质量和获取高精尖技术,还要讲求速度。在创新初期就及时与客户、销售人员、科技合作方进行紧密沟通,及时为客户提供最实际的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例如,华为公司从1997 年开始就着手改变其公司管理模式,提出了与其国际化战略接轨的管理目标,花费了相当一部分资金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华为公司的各项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形成了开放式的创新管理模式[6]。shell从其成立之初,就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公司战略、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等管理层面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了其管理效率的提高,向贴近市场、扁平化方向发展[7]。尤其近几年,shell遇到了一些挑战,如部门分割、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等,公司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针对其技术创新组织体系进行了调整,搭建了项目与技术部(projects & technology)[8],而且为了广泛利用计划外创新和外部创新,建立了一系列的基金和创新组织,从而对其创新体系进行促进与激励。

3)开放式创新信息保障

为了更好地与外部资源合作,企业需要及时掌握技术发展趋势、技术获取对象、专利获取方式、国家相关政策等各方面信息,因此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与监测网络。

ge 建立了一个与全球创新集群紧密联系的监察网络[5]。技术监察人员进驻ge 全球研发中心,包括印度、中国、德国、美国、巴西,进入当地企业和创新网络,开展对标活动,扫描竞争格局,评价外部技术是否适应和如何适应,或者如何取得竞争优势。

 

5  总结与展望

在技术日益复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让研发与创新网络化,是创新发展的趋势。由于创新大环境的变化,人才的获得性和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强,风险投资市场的兴起;被搁置的研究成果所面临的外部选择;外部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等破坏性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封闭式创新的良性循环,传统的创新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形势。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采取开放式创新策略,打开创新的大门,加快内部创新,提升创新绩效,建立“高度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然而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管理起来也充满挑战。企业需要和现有创新体系有机结合,外部创新始终要依托内部创新的基础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企业高层、总部创新中心、各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需要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强大的技术工具,建立一个内外资源互为补充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从长远和整体上培养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并不是否定内部研发, 而是在外部技术资源丰富和知识流动频繁的背景下,使研发效率最大化,提升用户、供应商、风险资本家、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地位,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创造全局性的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3] 龚敏卿,肖岳峰.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8):13.

[4] 刘根节. 开放式创新范式多视角研究—模式比较、福利分析、风险防范、案例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 袁磊,杨虹,何艳青.国内外大型先进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因与模式[j].石油科技论坛,2015(4):25-31.

[6] 林观秀.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分析[d].暨南大学,2007.

[7] 彭剑锋, 刘坚.百年壳牌: 石油业中的“贝壳”神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5-63.

[8] 杨艳.用技术创造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壳牌的技术创新管理[j].国际石油经济,2011,19(3):68-73.

联系凯发k8娱乐
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
网站地图